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税收宣传税收调研
淮安市台资企业税源状况分析和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7日
字 体:【
访问次数:

  近年来,淮安市将发展台资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2014年11月国台办批准设立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在淮投资台资项目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台资集聚幅射效应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地方经济税源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深化淮台产业合作,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淮安对外开放水平,培育新兴产业经济税源,将为当前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一、近年来台资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台资名企不断汇集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台资企业经济发展,随着诸多利好政策出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抓住台资自南向北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经济趋势,台资企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额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181.1亿美元,协议台资90.2亿美元,到账台资52.7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比重的50%以上;二是 2016年淮安台企的营业收入达到672.34亿元,在全省位列第二,仅次于苏州昆山;三是品牌台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品牌台资企业不断汇集,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实、达方电子、旺旺、膳魔师等一批台湾著名企业陆续在淮投资发展,是苏北汇聚台资名企最多的地级市,连续五年被台湾电电公会公布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二)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淮安市在构筑“4+2”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重点打造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台资企业则成为了淮安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支撑。其中的台玻、富士康、旺旺分别是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敏实集团则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龙头企业,而和大集团、江兴锻造是淮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在淮安市台资产业集聚的发展中,产业集群带动效应明显,台资企业在发展中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台资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互相促进的作用不断凸显,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强力助推淮安加速形成以“4+2”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对淮安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显著。

  (三)投资领域呈多元化,技术含量较高

  近年来,台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领域遍及工业、商贸业、农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到10.1%、56.4%、33.5%。台资制造业正在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而且呈现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之势。鸿海集团、旺旺集团、实联长宜、和兴汽车科技四家企业荣获首届江苏省台资企业“紫峰奖”。电子信息产业中富士康60英寸智能电视机整机组装项目、臻鼎科技高阶印刷线路板、德科玛半导体等一批优质台资项目,投资额大,产品技术定位高,让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从低端制造走向中高端创造,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从规模发展走向质态升级,2015年,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

  (四)台资园区加快发展,发展载体日益完备

  目前已经建成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7个国字号平台以及7个省级开发区、1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省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淮台文化创意中心”等台资经济发展创新平台建设,策应台资发展的新需求,各类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不断提升。

  二、台资企业税收状况分析

  (一)税收总量平稳增长,主体税种占比较高

  从近三年台资企业税收总量来看,2014-2016年分别缴纳入库税款4.4亿元、5.7亿元和6.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5%,税收入库总量及增幅均呈逐年递增态势,高于全市外资经济税收平均年增速(3.6%)5.9个百分点,台资企业税收总量占外资经济税收比重由2013年的23.3%逐年提升到2016年的29.3%,台资企业经济对全市税收贡献进一步提高。从台资企业缴纳税种看,主体税种表现突出,入库税款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2014-2016年两税分别缴纳入库税款3.03亿元、3.97亿元、4.42亿元,分别占当年台资企业纳税总额的69%、70.3%、71.1%,重点税种集中度较高。

  (二) 制造业增幅低于总体水平,投资增速趋缓

  台资企业税收贡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16年占到全市台资企业税收贡献的83%,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之和。但近年来受总体经济下行和政策性减免税等因素影响,2014-2016年制造业台企税收平均增长率为8.8%,低于整体台资企业年平均增长率0.7个百分点。2016年台资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抵扣税额2.02亿元,近三年平均下降7.9%,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台资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高,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期并不乐观。

  (三)重点税源企业占比较高,总体税收规模偏小

  2016年排名纳税前十的台资企业入库税收4.5亿元,占当年全市台资税收收入的72.6%,凸显重点税源支撑作用。2015年和2016年旺旺食品、膳魔师、富士康等7户台资企业上榜淮安市纳税百强名单,均为制造业台资企业,分别入库税收3.2亿元、3.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台资税收收入的56.1%、58.1%。但总体税收贡献较低、规模偏小,纳税额仅占百强企业税收的2%左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台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总体贡献度较低,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总体看台资企业税收贡献有限,2014-2016年入库税款分别只占当前全市税收收入的1.03%、1.23%、1.46%,尚未形成对全市经济税收贡献的有力支撑。同时台资企业现有产品结构不够优、高端产品不多,创新研发力度还不够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国地部门数据显示,台资企业境内研发投入占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15年、2016年台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分别只占营业收入比重0.5%、0.4%,近三年在淮安台资企业只有13户次申报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加计扣除总额(5500万元)偏少,反映台资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和实际投入并不高,大部分台资企业在高新技术和科技研发方面较为滞后,缺乏必要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整体转型发展和竞争力有一定影响,发展转型有待进一步提升。

  生产配套有待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需完善。虽然台资企业对淮安生产配套服务环境较为满意,但与台资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生产配套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淮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够健全,仓储、物流、通关设施配套链条不够完备,影响台资企业生产经营效率。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存在工作态度敷衍,执法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对企业涉及的土地征用、招工难等实际问题,没有做到设身处地为企业真正解决问题,地方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随着淮安台资企业的快速集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纠纷,涵盖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法律维权等多个方面。此类涉台矛盾纠纷如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台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加台资企业运营成本,也会影响整体投资环境。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台资企业多从事出口加工业务,欠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处在国际产业链中底端,利润水平较低,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近来,由于人民币升值、贷款利息增加、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社保水平提高等因素叠加影响,台资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台资企业纷纷反映,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综合成本持续加码,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甚至亏损,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受国内大环境影响,台资企业存在用工短缺、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此外,专业技术人员招募较难,技术人才缺乏,凸显了淮安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短板。

  企业内部管理仍需加强,涉税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国地税部门税收征管新模式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在国地税联合开展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中,台资企业纳税信用等级“A级”的仅有7户,“B级”为79户,总体看纳税信用级别不高。在涉税风险点方面,2016年台资企业有160户不同程度存在449条纳税风险疑点,比例偏高,共推送中高风险应对16户,其中6 户涉税风险疑点就达50 条之多,主要问题是收入成本核算不准确、所得税存在较多疑点。

  四、台资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在淮安市台资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带动效应明显,产业链条较为完备,但是结构总体仍处于中低端,台资总体规模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还需尽快向高端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目前要继续加大对台资重点产业扶持力度,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扶持方式,完善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多形式的深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项目投资、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存量资源整合、加速增量投入,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着力引导培育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的全国知名规模台资企业,提升台资产业发展规模,带动产业整体提档升级。

  (二)引导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软实力。台资企业理应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一要引导区域内集群企业互相学习、创新合作机制,进行技术合作攻关,尤其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合作,有效提升产品层次;二要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三要加强台资企业与国内或境外先进企业的合作,通过持续引进先进技术,打造高起点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软实力。利用“领头羊”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链,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淮安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引进和培养精通财务税务相关人才,促进其在内部经营管理上制度化、规范化,解决目前我市现有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出现的涉税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对台资企业纳税辅导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和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一是打造投资、生产、生活和维权四大服务平台,完善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立体服务台商网络,积极形成各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台商的工作合力;二是优化现有台资企业服务的措施政策,做到承诺事项有诺必行,对全市重点台资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打造服务个性化“蓝皮书”,根据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相关热点、难点问题,涵盖风险提示、政策依据和税收优惠等内容;三是着力解决服务台资企业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定期做好高层走访、对存在问题和需求要采取针对性举措,力求服务落到实处,助力培育全市台资各行业领军企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